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15篇)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15篇)

ID:8029644

时间:2023-12-27 23:07:00

上传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还应该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个人和集体的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教案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习题:

1、做p8(4)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三、教学后记: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xx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xx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xx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xx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通过创设情景并加以操作,让学生体会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除法公式中用余数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独立查询,明确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将余数除法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余数除法的计算,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在书面表格中除法,余数除法。

难点:体验将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的过程,加深对除法与余数除法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旧知识的铺垫。

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苹果里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行列式,明确平均除法计算。行列式是:12_4=?

2.学生可以自己回答。你的食谱是什么?3412年_4=3。

2.新课程教学。

1.假设盒子里有12根棍子,最多可以放置多少个独立的方块?

(1)如何用公式表示?12_4=3。谁能说出这个除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除法公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加减法公式一样,也可以用竖直公式来计算。我们看一下除法的纵坐标。

首先写除法符号,然后写股息12。把股息12写在除号里面,把4写在除号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商3。你认为《尚书3》应该写在哪里?我能把它写在1上面吗?

总结:有34个,所以写在一个地方。34是多少?

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是3和4的乘积。共有12根木棒和12根方形木棒。你还有吗?(不)也就是说,钟摆的平方减去了12块,用了12块,等于0。

(3)谁会再说一遍,股息下面的12和0是什么意思?(全部使用完毕,无剩余)。

当你试图挥动手中的木棍时会发生什么?(最多三个,还有一个)。

(1)13_4=如何以竖直形式计算?

明确:除号、股息和股息的书写位置;4根木棒放一个这样的独立方块,最多可以放3根,所以商是3,写在股息数字3的上面,3根这样的独立方块分享12根木棒,在股息下面写12根,13根木棒用12根木棒,还有剩下的吗?你为什么不留下一个呢?如果没有足够的余数来放置一个独立的正方形,或者一个不能再得分的数字,我们将其称为“余数”,并将其写在水平线以下。

谁会再说一遍,股息下面的12和1是什么意思?

(3)余数除法的结果如何以水平形式表示?先写3,然后点6,再写剩下的1。这个公式可以这样理解:13除以4商3加1。

三世。巩固和提高。

你想知道这个盒子里有多少根棍子吗?实际上,有18个。谁猜对吧?20根棍子最多可以放在几个独立的方块里,没有棍子。

能计算出来吗?如何用公式表示?如何用竖直公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你从这一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能说说吗?

5.布置的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想做》。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2.能够比较熟悉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0÷430÷624÷635÷7。

注意:

(1)被除数、除数和商在竖式中的位置;。

(2)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3)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野营时都做了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以及提出问题。

(1)如果每个人分4条鱼,那么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我采了48个野果,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9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

教师提议:我们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解决吧!

1.请同学把第一个问题完整的看一遍,思考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学生汇报情况预设。

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就是要看22里面包含了多少个4?用除法解决。

列出算式:22÷4。

2.请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想好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想到的办法和别人的是不是一样?谁的方法最简单?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算法,为后面的汇报选好候选人。

(小组交流后,请部分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计算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忆比较、讨论交流,让有余数的除法竖式逐步变得完善。提醒学生: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时,商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在用竖式算出商和余数后,还要记得在横式后面把他们写出来。

4.思考:

(1)在除法竖式中如何试商?

(2)在竖式中“商与除数的积”是什么意思?

(3)在竖式中从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汇报比赛。)。

5.比较22÷4与复习题中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6.请学生对四种算法进行比较和评论,然后老师再总结发言。

(“摆一摆”“圈一圈”“列竖式笔算”“口算”)。

7.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学习,自主解决前面提出的“分野果”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课本第八页习题)。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发言,对发言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电脑、挂图、学具盒。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32÷8=14÷6=45-5=。

2×9=3×9=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2)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3)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5)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个草莓磁扣。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例1、6÷2=3(盘)。

7÷2=3(盘)······1(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1、知识与能力:

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重点:

2、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

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

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课《有余数的除法》反思数学有余数

这几天连续听了杜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它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杜老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是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组分5根,可以分4组,还多3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7÷3、8÷3、9÷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我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现将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学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提问:你会不会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问题的提问掌握时机。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能视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问方式纵横交织,多种多样,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本课的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

四、问题的提问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提问时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又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在问题设计上,胡老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学生分完面包列完算式后,老师提问:同学分完了面包,还有很多的东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写到草稿纸上?这个问题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146=45-5=。

29=39=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五、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准备】。

7个草莓磁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板书设计】。

例1.6÷2=3(盘)。

7÷2=3(盘)······1(个)。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1、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创设联欢会上同学们布置会场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1、没有重视过程教学。

在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才是教师过程的教学,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有部分同学出现错误。

2、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要学生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正确表达商和余数,并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余数规律,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在平均分若干物体还有剩余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尝试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17除以5的时候,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商几的过程分析,使学生明白: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17而且小于17就商几,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这节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余数1、2、3、1、2、3、。。。。。。都是比4小的,没有超过4的,从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当然,有余数的除法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的试商,竖式的写法,余数不能不写等等这些都要靠以后反复的练习,从而加以巩固。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关闭